交換的意義:寫於交換第200天,給正在考慮要不要交換的你/妳
這是我第二篇關於「交換的意義」這個主題的文章。時間來到交換已經過了一半的時候。
相比上一篇在交換第二個月寫的文章,現在的心態比較平和一點了,沒有當時一事無成的恐慌、不知何往的徬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經過這麼長一段時間,已經收心了。
在長達兩個月的寒假中不停的旅遊,從一個城市遊蕩到另一個城市,在台灣積壓已久的壓力完全釋放,釋放完後卻又感到無所事事的空虛。
講白一點,讓自己收心最好的方式就是玩到完全不想再玩。我現在就處於這種狀態,迫不及待下學期開學,開始自發的、專注的念書跟規劃交換完後的正事。
在旅途中搭車、等車、走路等等各種空白的時光,也不停地在思索人生的幾個大哉問: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要去哪裡?
在這一年內,兩岸政治關係越發敏感,身在國外更能感受到國際上的偏頗,對自身的國族認同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認識。因為希望全世界都能了解我愛的家鄉,也更積極盡心的向每個初遇的外國人介紹台灣,我想這是身為交換生最光榮的義務。
關於自己的未來,半年前會因為看到許多人在考研究所、實習、面試等等而惶恐,現在也在反覆思考以及與各國朋友交談中逐漸定下心來。
並不是所有歐洲人都像台灣媒體所報導的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志向、大學都念自己有興趣的,很多人也是糊里糊塗的就進了一個系所。一個資工系的德國男生跟我說:「系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因為喜歡打電動所以選了資工系,最後拿到畢業證書的人只有六分之一」
寒假時遇到一個德國小大一,他決定寒假結束後要轉系,卻連自己要轉什麼系都還沒想好。
但跟台灣不一樣的是,歐洲給年輕人很多嘗試的機會。我跟小大一說在台灣轉系要審成績甚至考試,他說德國不需要,「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科系,那你要怎麼拿到好成績呢?這不公平」
我在歐洲遇過30歲才唸碩士的人,遇過gap year一放就是四年的,我這一年的自認懈怠相較之下根本無傷大雅。讓這些偶遇有價值的是,我明白人生不是台灣人設想好的既定模板。我們還年輕、還有重來的時間,不需要追逐其他人的腳步。
不過,從現實層面來講,交換這件事並無法讓我在履歷上添上一筆。這半年來,除了拓寬眼界跟心理層面的成長外,大概就是廚藝飛進了。雖說都是軟實力的一種,可是真的無法在求職時帶來助益(至少在台灣的職場上)。
交換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可以看我寫的交換心得文章,仔細想想來交換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值不值得。
相比上一篇在交換第二個月寫的文章,現在的心態比較平和一點了,沒有當時一事無成的恐慌、不知何往的徬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經過這麼長一段時間,已經收心了。
在長達兩個月的寒假中不停的旅遊,從一個城市遊蕩到另一個城市,在台灣積壓已久的壓力完全釋放,釋放完後卻又感到無所事事的空虛。
講白一點,讓自己收心最好的方式就是玩到完全不想再玩。我現在就處於這種狀態,迫不及待下學期開學,開始自發的、專注的念書跟規劃交換完後的正事。
在旅途中搭車、等車、走路等等各種空白的時光,也不停地在思索人生的幾個大哉問: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要去哪裡?
在這一年內,兩岸政治關係越發敏感,身在國外更能感受到國際上的偏頗,對自身的國族認同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認識。因為希望全世界都能了解我愛的家鄉,也更積極盡心的向每個初遇的外國人介紹台灣,我想這是身為交換生最光榮的義務。
關於自己的未來,半年前會因為看到許多人在考研究所、實習、面試等等而惶恐,現在也在反覆思考以及與各國朋友交談中逐漸定下心來。
並不是所有歐洲人都像台灣媒體所報導的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志向、大學都念自己有興趣的,很多人也是糊里糊塗的就進了一個系所。一個資工系的德國男生跟我說:「系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因為喜歡打電動所以選了資工系,最後拿到畢業證書的人只有六分之一」
寒假時遇到一個德國小大一,他決定寒假結束後要轉系,卻連自己要轉什麼系都還沒想好。
但跟台灣不一樣的是,歐洲給年輕人很多嘗試的機會。我跟小大一說在台灣轉系要審成績甚至考試,他說德國不需要,「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科系,那你要怎麼拿到好成績呢?這不公平」
我在歐洲遇過30歲才唸碩士的人,遇過gap year一放就是四年的,我這一年的自認懈怠相較之下根本無傷大雅。讓這些偶遇有價值的是,我明白人生不是台灣人設想好的既定模板。我們還年輕、還有重來的時間,不需要追逐其他人的腳步。
不過,從現實層面來講,交換這件事並無法讓我在履歷上添上一筆。這半年來,除了拓寬眼界跟心理層面的成長外,大概就是廚藝飛進了。雖說都是軟實力的一種,可是真的無法在求職時帶來助益(至少在台灣的職場上)。
交換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可以看我寫的交換心得文章,仔細想想來交換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值不值得。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