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的意義,給在考慮要交換的你/妳-寫於交換第二個月

by - 12月 11, 2018

交換已經過了兩個月,對只交換一學期的人而言已經差不多要準備離開了。
但選擇交換一年的我,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也因此可以在放慢的步調中,認真的思考
「交換」的意義。
出發前對交換的期待是什麼?
踏遍歐洲各地、認識很多外國人、加強英文能力......又或許是看到學長姐們光鮮亮麗的IG發文,才讓你對交換心生嚮往。

然而,交換真的如想像中美好、有價值嗎?


交換學生是我從高中以來的夢想,然而真正出來之後,我卻對是否要建議大家來交換有所保留。我想交換之所以有這麼美好的外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很多人不想承認它有其壞處--不然自己說交換不好還待上一年,豈不是顯得很愚蠢?

所以,交換前請一定一定要仔細思考自己期待的是什麼。我不想自欺欺人,以下都是我這兩個月來或正面或負面的感受。

找尋自我?

很多人都用「找尋自我」作為交換的一大理由或者誘因,但就我個人而言,與其說是尋找自我,不如說是逃避吧。
逃避即將踏入職場的事實,逃避自己其實還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逃避在台灣時隨時都要面對的壓力和競爭。
畢竟交換是人生中難得一次,正大光明的什麼事也不做(耍廢)的日子,沒有人在乎你成績多好、今天去哪面試、晚上回家有沒有做家事......

況且,在台灣三年都尋找不到的自我,會在交換的一年中突然浮現,也是需要機運的。不是不可能,但至少如今這個機運還沒降臨到我身上。
正如五月天〈一顆蘋果〉歌詞中所說:「經過了漫長的等候,夢想是夢想,我還是一個我」
交換的夢想實現了,下一個夢想還沒找到,我還是在未來的街口徬徨。

遠離舒適圈?

這也是很多老師鼓勵學生去交換的一個原因,但我頗不以為然。
也許是個性比較獨立而且適應力較強的緣故,我從來不覺得「離開台灣」念書/實習與「遠離舒適圈」可以畫上等號。真正重要的不是地點,而是事情本身,只要是對自己有挑戰性的事,對我而言就是所謂離開舒適圈了。
「交換」這件事本身只能勉強歸類為培養獨自生活的能力(獨立性),但由於我本身就已經足夠自立自強,所以從不覺得這是需要花上一年半年培養的。

事實上,我覺得交換某種意義上是進入舒適圈。
正如上文所述的逃避。
以我自己來說,身旁的同學不是在實習、就是在念會計師國考、準備GMAT、申請碩士;而我在歐洲旅行、思考人生的意義......
當大家都在狂奔時,自己卻反而降速,說不恐慌是騙人的。隔了七個小時的時差,很容易就在交換這個舒適圈裡鬆懈,下意識的忽視那些等著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至於這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心態了。

抽離原本的社交圈

有時候,人情是一個很沉重的包袱,沉重到常常遺失了自我。比如說參加根本叫不出輩分的親戚的婚禮,比如隨時隨地的line訊息轟炸,又或是為了成為普世價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成功人士而不斷武裝著自己。
來交換,暫時從原本的社交圈抽離,確實多了很多和自己對話的空間以及屬於自己的時間。
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成為任何想要成為的樣子,沒有人情壓力、不用顧忌面子、沒有人會對你太晚回家妝化太濃胡言亂語而大驚小怪。
這是一段,就算你的生活一塌糊塗,也沒有人會對你指手畫腳的日子。

因此,我想說,交換至今對我而言最特別的,應該是發現了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方式

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在台灣,課表總是塞得滿滿,被各種死線報告考試追著跑,還要應付各種想參加不想參加的活動,然後做一兩件看起來很厲害的大事。
可以說,我在台灣的生活是充滿壓力的。我能承受壓力、我也享受各種競爭和學習,但從高一拚死拚活到現在,我覺得是時候休息一下了。

我想,這也是交換為什麼那麼受歡迎的主要原因--這確實是一段可以為所欲為、放飛自我的日子。
你會逐漸習慣歐洲人的散漫,就算火車誤點兩小時還是可以面不改色的坐在車上看自己的書;你可以到荷蘭抽大麻、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飆車;你需要每個禮拜去超市買菜,像菜市場裡的大媽們一樣錙銖必較;你可以在下課後,無所事事的躺在河邊草皮上等夕陽......
這些是身為一個在台灣的大學生,絕對做不出來的事。
也許也會是,我這一輩子唯一一次任性的機會。

國際化視野?

首先強調,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你自己選擇的。
如果你出國交換,但還是跟講中文的人群互動、每天滑手機和台灣的朋友聊天,那我很難說你會有什麼國際化的視野。
如果你出去玩只是走馬看花、拍照上傳IG打卡,也不可能得到什麼收穫。

多修不同領域的課,參加一些工作坊和論壇,你才能了解外國人的腦袋在想什麼;出去玩的時候,參加當地的導覽,才能明白該地的歷史文化。這些,才是讓你「國際化」的東西,而且並非一定要出國才能達到。我在我的國際化之路這篇文章中有提到許多讓我增進國際視野的活動,交換不過這些的進階版而已。

所以,到底交換值不值得?

再次強調,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你自己選擇的。
交換應該是你想要做的事、並且你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才來做的事。而不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你也應該要這麼做。
除了預期的產出之外,也應該要考量到時間與金錢的成本投入。如果真的有機會重來,我會直接出國念碩士,而不是來交換。兩者的投入相當,但產出卻天差地遠。況且,幻想只有玩樂的交換是不切實際的,當長時間玩樂到某一種程度後,其實會有一種心靈上的空虛與疲乏。以前的我過得太緊繃、現在的太鬆懈,都讓我覺得倦怠,真的只有勞逸結合才有辦法走得長遠。

對交換前的我而言,交換就是我的Gap year,我想要在進入職場前不顧一切的放鬆玩樂。目前為止確實做到了,我修了在台灣沒時間修的文化課、學習煮飯、架了自己的部落格、走遍南德,但也同時產生了不務正業的焦慮感。
但既然已經來了,既然訂下了玩樂的目標,我就盡力將焦慮與罪惡感放到一旁,努力的讓自己這一年過得精采,讓未來的自己想起這段時間時不會覺得是在浪費生命。

做好決定,努力達成,不留遺憾。這樣就夠了。

以上是我個人感受,不代表一體適用,歡迎大家理性討論。

You May Also Like

2 comments

  1. 偶然在找尋南京景點裡發現了這裡,看到你對南京阿伯阿嬤們在古蹟裡游泳的吐嘈XD實在是親切,後來又看到你的這篇文章,有點佩服你呢。你的交換已經快要進入尾聲了吧?不知道你現在的心情是否和去年一樣。如果我有重來一次讀大學的機會,我想我會努力去嚐試我想做的事,因為到目前為止我的經驗,通常比較後悔的都是我沒去做的事,而不是我做過的事。所以~一起加油囉!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喜歡我的文章!我已經結束交換,也從大學畢業了,一起加油!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