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五天部落遊學遊記

by - 12月 02, 2021

蘭嶼,關於文化的消弭與傳承。
出行前看網路上的蘭嶼遊記,無非就是水上活動與奇岩怪石,實在很沒意思。於是報名了「徒步環島」遊學團,由輔大專門研究原住民文化的教授帶隊,深入各個部落去了解達悟文化。

正如教授所說,網路上遊記總提到蘭嶼有所謂的「雙獅岩」、「龍頭岩」--但這些都是漢人所取的名字,達悟人何曾見過獅子或龍?如果來你來蘭嶼也只隨波逐流去了這些「景點」,或許你從頭到尾都沒有認識這座「人之島」。
蘭嶼 Lanyu

基督之島

傳教士進入蘭嶼後,基督宗教迅速成為主流信仰,整座小島上就有二十幾座教堂。紅頭部落的教堂尤其特別,牆上紋飾融入了達悟圖騰,用達悟人的方式詮釋西方信仰:拼板舟是此岸到彼岸的媒介,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因為達悟人死後要立即下葬,所以蘭嶼的耶穌不可能死後還一直掛在十字架上),而是掛著六塊金片(金片是達悟族最珍貴的傳家寶,在過往有人尋仇時甚至可以用來買一條命),以符合達悟人的價值觀來傳教。

蘭嶼紅頭部落教堂
紅頭部落的達悟特色教堂

而最原始的拼板舟上本來要畫船眼才能夠下水,但繪製船眼是一個相當神聖而繁瑣的工作,需要祭告祖先並宴請鄰居;因此在基督教登島後,很多人捨棄了畫船眼的步驟,以十字架代替之。即便島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但並非所有達悟人都認同這種作法,也有人覺得這捨棄了祖先的智慧,造成文化的流失。

蘭嶼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紀守常神父。他是一名瑞士傳教士,卻被稱為蘭嶼之父,至今許多耆老家中還掛著他的相片,可見他對蘭嶼貢獻之大。圖中的教堂便是他所創立,並且在教堂落成之時,身著丁字褲與銀盔、以達悟人的「新屋落成」儀式慶祝,選擇讓自己達悟化而不是強制達悟族西化;除此之外,他還資助蘭嶼人至台灣接受高等教育、為他們與軍方抗爭,所作所為早已超出一名傳教士的職責,無怪乎至今為人懷念。

飲食文化

蘭嶼飛魚
教授帶隊去達悟人家吃飯,食物都用姑婆芋裝盤

傳統達悟的一餐便是飛魚乾配芋頭或地瓜。男人的功績以抓到多少飛魚評斷,而女人則是以水芋田的精美與否決定。如果田裡歪七扭八、葉子乾扁,那大家就會知道那一戶有個懶惰的女主人。
每當有重大事情要發生,諸如造舟、新生兒出生,達悟人便會提早開始墾地種大量的芋頭,這是他們宴客時不可或缺之物。
蘭嶼芋頭田
正在整理芋頭田的達悟婦女,教授說這裡是島上最整齊的芋頭田之一

飛魚祭與飛魚季大概不用多說,比較特別的是每年飛魚終食節(大概是中秋節)之後,就不能再吃飛魚了,剩下的通通要拿去喂豬。但一位達悟阿姨說他們現在在終食節後還是會偷偷吃,只要不被老人家發現就好XD不然辛苦捕到的魚全部倒掉很可惜。

吃了達悟人的晚餐,發現蘭嶼的地瓜沒有台灣的甜;飛魚乾很鹹而且鹽漬過,下酒還不錯、但當飯吃有點痛苦;若是新鮮飛魚用炸的或煎的都很好吃;飛魚卵吃起來跟一般魚卵差不多;還有一種叫一夜乾,是只曬一晚就拿去冷凍的飛魚乾,要吃的時候再解凍煮熟。離開蘭嶼時買了一條一夜乾回家,可惜實在太鹹,帶回家後乏人問津,達悟人傳統飲食對漢人來說確實較難適應。

現在達悟人不再用拼板舟捕魚了,而是跟一般漁民一樣用機動船,拼板舟只剩下祭典跟觀光用途。年輕人也不再會造舟,如今造舟以及各項傳統技藝只有五十歲以上的人還在努力維持著。

文化斷層

達悟年輕人認同達悟文化,卻沒有傳承的意願,教授說:因為現在蘭嶼賺觀光財太容易了。搭拼板舟一個人收三百到五百,一次不到半小時,其他各種活動也明標價碼,有誰還願意花上整整一年去造一條拼板舟、花兩個月去織一件傳統禮服?甚至為了觀光開始觸犯原本的禁忌,如蘭嶼角鴞在達悟文化中是惡靈的化身,但現在因為觀光客愛看,幾乎每一個民宿老闆都會帶夜觀角鴞的收費行程。

技藝之外,語言也是斷層,中年的達悟人日常對話還是用達悟語,但我們同輩以及更小的孩子卻是講中文了。在朗島部落(島上目前最為傳統的部落),路上有許多寫著地名的白石頭,除了是語言教育,也是為了幫這些地方正名--前面說過,現在島上很多地方都是漢人亂取名的,朗島部落希望大家能夠用當地的方式去認識它該有的樣貌。

星期天我們也參加了一場達悟人的禮拜,過程是中文與達悟語雙語進行,不知道對語言的傳承有多少幫助?

蘭嶼朗島部落灘頭

上圖是「灘頭」的達悟語。灘頭是一個部落最重要的地方,是拼板舟出海及停放的港口,在飛魚季期間是充滿禁忌的,不只女人完全不能靠近,喪葬隊伍也不許經過。所以朗島部落有兩個墳場,一個是平常過世的人的墳場,一個專給飛魚季過世的人下葬。飛魚季期間家中有人過世的話,那一家就不能補飛魚,教授說一個貼心的老人家會努力撐到飛魚季結束後才過世,免得孩子們難堪。

蘭嶼野銀部落地下屋

上圖是地下屋。民國五、六零年間,政府拆除了大部分地下屋改建成現代建築,只有少部分因為當地人抗爭才保留下來,最完整的地下屋聚落在野銀部落。建造傳統地下屋是為了防颱所用,特別的是每間地下屋入口前會有兩塊立起的石板--達悟人席地而坐時,那就是他們的椅背。每天晚上,夫妻會一同坐在屋前看著海洋,討論家中的大小事,這大概就是達悟人的浪漫吧。

後記

在蘭嶼時想了很多,關於原住民文化的延續、自己文化的傳承。當我們覺得達悟人應該要保存他們的文化時,我們做了什麼?我們有資格決定他們要保存他們的文化嗎?我們有保存好自己的文化嗎?當我們也不會說客語台語時,為什麼會覺得原住民就應該要會他們的族語?有些東西的消弭,似乎是歷史的必然,就如T shirt 牛仔褲取代了世界各地的傳統服飾、原子筆取代了毛筆,當達悟人可以用機動船抓到更多的魚改善生活時,憑什麼叫人家一定要堅守拼板舟文化?


當初政府強拆地下屋令人詬病,但如今保留下來的地下屋也只是「遺跡」、而非活的文化。就連還會穿著丁字褲招待我們的耆老也都住去冷氣房而不住地下屋了,當如今中年輩的達悟人過世之後,達悟文化很可能也成為口傳歷史,年輕一輩沒住過地下屋、沒划過拼板舟捕魚、不再去夜釣、芋頭田通通改建成民宿,要如何叫一群沒有親身體會過的人去延續文化?這樣傳承下來的文化是否只有形式而沒有情感?

拋開原住民文化的傳承不提,漢人自己的文化又保留了多少?現在祖父母在做的習俗,你會繼續做的又有多少?就我自己而言,是不可能每逢初一十五都拜拜,茱萸跟艾草我根本不知道長怎樣,在外婆過世後,我可能不會再記得七夕要吃油飯......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表達很難阻止一個文化不被改變或是同化,連我們都無可避免的放棄了某些傳統,人數更少的原住民怎麼有辦法維持原樣呢?我們又憑什麼要求他們不能改變? 我們又能做什麼讓自己的文化不會變成「從前」而永遠保持現在進行式?

You May Also Lik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