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期的心境都是有所不同的,剛開始去交換時感受到的是興奮與自由,越到交換的後期卻反而越發的焦慮。但等到回國畢業後,又轉而慶幸當初有這麼一段精采的回憶。
大三的時候我開始對學校感到厭倦,不知道上學有什麼意義,迫切地想要逃離台北。
所以我決定去交換,把交換的一年當作gap year,希望能夠好好的放鬆、幫學生時代畫下難忘的句號,再開始工作。
剛到德國時確實很愉快,沒有課業壓力、沒有親朋好友緊迫盯人,要在意的真的只有自己。
壞就壞在社群媒體實在太發達了,因為是大四,開始看到有些人拿到了很厲害的offer、有些人申請國外知名碩士、有些人考到了證照--反觀自己卻在異國醉生夢死。
那時候心中的罪惡感、焦慮、恐慌已經大到讓我自暴自棄。反正都在國外了,就拼命玩吧,玩到讓自己覺得這一年是值得的。
回顧一切,我還是不知道大四去交換是不是對的選擇。如果我在台灣的話,我是不是可以更專心找工作、拿到更好的職位?我是不是能夠畢業前就考到證照?是不是也能夠申請到一個不錯的研究所?
但拼命地玩這一點倒是沒讓我後悔。開始工作以後,很難有時間讓你拋下一切,出國玩個十幾天,尤其是你是菜鳥、特休假很少的時候。能夠有玩遍歐洲各地的經驗可以時時拿出來回憶、說嘴,會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多了一點幸福感哈哈哈。
到處玩帶來的意外之喜是,我的膽子似乎有變大XD常常就會想說:我連摩洛哥的沙漠都去過了,這個算什麼XD
這種改變帶到職場上,就是自己在面對經理老闆時變得比較不卑不亢,至少比在實習時進步許多,畢竟以前實在是過度小心,結果反而感覺難登大雅之堂。可能也有受到歐洲價值觀的影響,現在面對職級高的人的時候,比較不再被尊卑階級束縛了,能夠自然地與之應對。
至於碩士,很多交換學生也會趁著在國外時申請當地的碩士,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主意。但我自己因為沒想好要念什麼,決定先暫緩研究所的計畫,畢竟出國念書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我不想要花錢花時間卻又念了一個自己根本沒興趣的東西。
現在覺得自己很幸運,在疫情爆發前安安全全的玩遍了歐洲,也不用在現在面臨要不要出國念書的掙扎。「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這句話是老生常談了,但我覺得是面對不安與負罪感時很有用的心理調節。只要你的選擇是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剩下的就是相信它、完成它。
0 comments